文理导航(上旬)
主办单位: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
国际刊号:2095-3879
国内刊号:15-1355/G4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16401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种教学策略

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“阅读浅易文言文,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,诵读古代诗词,有意识地在积累、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”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,重点在“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,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,而不应考查对词法、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”。基于上述要求,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。

  1.教学激趣
  苏霍姆林斯基说: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。因此,兴趣对古诗文的教学不容忽视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?
  1.1导语激趣。
  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”,精彩、新颖、扣人心弦的导语,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,引人入胜。如教学《三峡》,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《朝发白帝城》中的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”诗句,然后问:“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?”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,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。好的导语设计,让学生先入为主,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,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,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,给人以启迪,催人奋进。
  1.2诵读激趣。古人云: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学习一篇古文,首先要从诵读入手,诵读分范读、齐读、分组读、个别读、交叉读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。教师范读,使学生读准字音,分清句读。且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,达到既定目标,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。在诵读过程中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,增强学生的自信心,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。
  1.3活动激趣。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,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,乐学语文,愿上语文课,不怕古诗文,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,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生动活泼,从而兴趣盎然。
  1.4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,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中,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,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。以初中文言文《桃花源记》为例,在大致了解全文后,我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涵。先结合文中的描述,引导学生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:一个没有阶级、没有剥削、自食其力、自给自足、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。紧接着提问:如果你置身于和平恬静、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,是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?让学生畅所欲言,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。从这个角度出发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――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,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,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。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,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间,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。
  2.在诵读中理解
  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”,但真正重视,真正“会读”,能够在读中见“义”,并不容易。有些教师虽然比较重视读,但常常是为读而读,没有具体明确的目的,没有使读有效地为理解服务,没有在读中感受和表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。文言文的诵读,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,句读正确。这和词的理解、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。仅仅如此还不够,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,在读中发现问题。这就是比较高的要求了。要读出情味,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,揣摩语言的运用;要在读中发现问题,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,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。因此文言文的诵读,不仅要用口,更要用心。用心,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;用心,才能发现问题。这些问题,或者是理解的困难,或者是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疑问,或者是对现成结论的质疑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,更要指导学生读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,体验情味,发现问题。目前,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,普遍地比读白话文要差得多。这与教师重视串讲,轻视诵读,对诵读缺少有效指导和示范不无关系。
  3.提倡自主阅读交流,增强鉴赏能力
 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,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是字字落实,弄懂语句,读准句读,读出语感。这个步骤完成后,再给学生时间自由阅读或默读课文,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把握全文大意。然后教师点出重点与难点,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交流,互相解决问题。完成不了的在课堂上公开提出,其他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,确实不能解决的教师再加以点拨和引导学生得出答案,在答案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,从而增强对课文的鉴赏能力。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中“教为主导,学为主体”的理论思想,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,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,学生的收获很大,在交流中锻炼了胆识,展示了自己。
  4.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
  比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可提问:唐雎是哪国人?(安陵国)“不辱”是什么意思?(不辱没、不辜负、顺利完成)完成什么使命?(出使秦国)为什么要出使秦国?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?(唐雎和秦王)结果怎样?经过六个小问题的设置,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,而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,想弄明白。大多数问题在注释里都有,既能让学生认真看注释,又能划下重要知识。
  5.课内知识拓展迁移
  文言文的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渐进性,知识的积累也是如此。比如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“尝:曾经;既:已经;亡:逃走;然:……的样子”等学过了,见得多了,到了初三,再见到这些词语,就该很容易知道意思。比如虚词“之”常用的几种用法:代词它、助词的、取消句子独立性、音节助词、特殊句式的标志等,见到新的句子需要自己分析确定是哪种用法。当然,见到新的用法,也要及时积累。比如《陈涉世家》一文中的“辍耕之陇上”的“之”翻译成“动词,到、往”,需要特别记忆。
 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:“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、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,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,充实文化底蕴,培养审美意识、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,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,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。”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,大都文质兼美,我们学习这些作品既可以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,丰富我们的语言,又可以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。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古代社会,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,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文理导航(上旬)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文理导航(上旬)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